社會經濟壓力加大,世界隨之陷入動盪

經濟不確定性的來源眾多,新近出現的政治動盪可能是其中之一。近年來,政治風險一直是新聞報導中反覆出現的主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民粹主義抬頭、社會動盪、衝突、恐怖主義和保護主義。俄羅斯的行動造成的全新地緣政治格局可能會重新引發全球其他熱點地區的風險。此外,價格壓力(特別是基本商品的價格壓力)在疫情引發的經濟和健康危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失望情緒。

科法斯發布政治和社會脆弱性指數的最新動態。不可否認的是,該指數較去年創下的最高水準已經有所下降,但仍預示著高風險環境。雖然關注的焦點自然而然地轉移到了新興經濟體的動盪風險上,但發達國家恐怕也需要直面社會緊張局勢的升級。

在通膨壓力的大背景下,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使社會經濟狀況較疫情高峰期有所好轉。在科法斯 2021 年 分析的 160 個國家中,有 145 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脆弱性指數出現惡化,不過今年仍有 140 個國家的評分得到改善。然而,我們應客觀看待這一改善:儘管有下降趨勢,但總體平均指數仍比疫情前的水準高出一個百分點,所分析的國家中有三分之二評分高於前兩年。這些資料證實了新冠疫情對政治風險的催化效應,並表明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壓力直接取代了疫情產生的風險。

位居政治和社會脆弱性指數評分排名首位的仍然是伊朗 (81.6%)。伊朗的經濟困境已經在 2017 年和 2019 年兩度引發抗議,如今再一次點燃了反政府人士的情緒。自 9 月中旬以來,因 Mahsa Amine 被道德員警逮捕並在拘留中死亡而引發的抗議活動再次表明了伊朗政治和社會環境的脆弱性。自 2017 年以來,敘利亞 (78.0%) 和蘇丹 (76.5%) 一直高居整個指數排名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風險增幅最大的是緬甸 (59.9%),該國自 2021 年 2 月政變以來始終處於嚴重動盪狀態。阿富汗(塔利班在美軍撤離後重新掌權)和幾內亞(仍未擺脫政變引發的不確定性)也在指數上升的國家之列。白俄羅斯、塞爾維亞和埃及的評分同樣在上升。最後,土耳其也受到密切關注,因為其非常規的經濟政策仍在繼續推高通膨水準並屢次打破紀錄。

異議者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而保護民眾免受生活成本上升影響的能力極為有限的國家/地區可能爆發激烈的內亂。事實上,調撥預算應對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國政府的政策空間,特別是中低收入國家,從而限制了對新的社會經濟緊張局勢作出回應的能力。因此,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公共財政面臨困境的新興國家,例如肯亞、玻利維亞、突尼西亞和埃及。

然而,以歐洲為首的發達國家也不能倖免於這些風險。儘管歐洲各國政府宣稱要保障家庭免受通膨影響,但仍有很多人不得不在通膨的沉重負擔下掙扎。以英國為例,在疫情下疲於奔命加上政治醜聞和重大經濟危機,受到種種問題困擾的民眾對於政府的耐心變得非常有限。歐洲民眾的不滿情緒不僅體現在街頭巷尾的抗議活動,也體現在選舉中。日益惡化的社會經濟環境給歐洲各地所謂的“反體制”政黨注入了新的動力,例如義大利兄弟黨的勝利,以及宣揚民粹主義的瑞典民主黨取得的突破。

儘管發達國家的社會動盪在歐洲體現得最為強烈,但在政治和社會脆弱性指數上得分最高的卻是美國 (35.1%)。隨著 11 月中期選舉的臨近,美國各界在許多問題上的分歧仍未消弭。經濟問題是選民關心的主要問題之一,工人為提高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而舉行的抗議活動就是證據。關於墮胎權的辯論也將權利保障和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程序等議題帶入了辯論中。

最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的地緣政治動盪數月未能平息,不免讓人擔憂這種緊張局勢可能進一步升級為衝突,特別是在歐亞大陸。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在 9 月中旬爆發的邊境衝突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土耳其和希臘之間劍拔弩張的新事態同樣令人擔憂。在東亞,朝鮮發射導彈也暗示著該地區脆弱的安全環境。此外,臺灣問題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當涉及衝突風險時,謹慎仍然是重中之重:不確定性,甚至包括由此引發的憂慮,可能會持續下去。